“前不久,調取數據,模型比對,財產刑執行案件一次性監督立案8件,數字賦能讓刑事執行監督又快又準。”巴東縣檢察院刑事執行檢察部主任張心誠介紹道。2023年,該院自主研發刑事執行領域監督模型,建立刑事執行數據中心,破解執行監督信息分散、業務碎片化的瓶頸問題。經過一年探索、優化、完善,刑事執行檢察插上數字引擎,行穩致遠。
回顧:吹響“集結號”,數字思維破局
2022年6月,全國檢察機關數字檢察工作會議在杭州召開,提出以“數字革命”驅動新時代法律監督提質增效,數字檢察舞臺的序幕被正式拉開。2023年1月的全國檢察長會議強調“以科技為支撐,以‘數字革命’賦能新時代法律監督”,湖北省檢察院出臺《關于加快推進湖北數字檢察建設的意見》及行動方案,為推動數字檢察戰略實施吹響了號角。
聞令而動,聽令而行。巴東縣檢察院緊跟數字化發展趨勢,2023年3月,正式成立數字檢察建設工作專班,抽調各部門業務骨干為成員。
可是,數字檢察怎么干、干什么?數字藍海與基層檢察業務的火花在哪里?
巴東縣檢察院全院干警先后5次開展“頭腦風暴”,組織大討論、大交流,旨在推動干警在具體業務中自動形成數字思維,能夠用數據的底層邏輯思考檢察工作。多次深度討論后,形成數字檢察源起于業務實踐、服務于業務發展的共識,建立業務部門“出題”,數字檢察建設“答題”的基本思路,更是決定率先在刑事執行業務上“先行先試”。
成長:按下“快進鍵”,數據威力顯現
傳統刑事執行檢察面對的是孤立的信息點,需要建立紙質臺賬逐一人工比對,費時費力、顧此失彼。有時由于執行不暢,部分罪犯長期脫離監管,給社會治安造成極大隱患。

刑事執行領域監督模型應用現場
為了解決這類問題,檢察官與技術人員以檢察業務系統的案件信息為基本源頭,疊加刑事案件裁判信息、執行信息,打造檢察機關刑事執行大數據庫,并在數據庫的基礎上設置20多條監督規則,分別針對“紙面服刑”、社區矯正對象漏管、財產刑“空判”等問題。2023年6月,首批采集數據2920條入庫運行,一瞬間推出監督線索46條,一日研判成案交付執行監督案件10件,更是推送社區矯正對象漏管線索1件,數據威力讓檢察官驚喜不已。

2023年9月12日,巴東縣檢察院刑事執行數據中心揭牌
為了高效用好這些數據,2023年9月,巴東縣檢察院正式成立刑事執行數據中心。該數據中心集指揮、研判、辦案于一體,除了每月自動導入采集的執行單位數據,還接入了看守所全監控視頻、社區矯正原始信息系統等數據。數據中心運行以來,已成功導入數據信息4186條,碰撞監督線索300條,辦理案件73件,發出《糾正違法通知書》70份、檢察建議3份。
2024年2月,設置的監督規則固定為交付執行模型參賽,獲得全省“十佳模型”稱號。
提升:開啟“加速度”,全域共享突破
數字檢察賦能后的刑執監督更系統、更有針對性。在判處實刑未交付執行領域先后召開5次聯席會議,不僅“一案一策”制定交付方案,更是針對交付執行中執行機關內外銜接問題制發社會治理類檢察建議,形成聯動工作機制,實現“個案辦理—類案監督—系統治理”的高質效監督路徑。
為進一步實現“一域突破、全域共享”的聯動效應,發揮可復制、可推廣、可延伸的價值,去年12月,恩施州檢察院調集數據,在全州應用推廣該模型,共計成案128件。今年7月,模型在全國大數據法律監督平臺上架,省檢察院刑事執行檢察部和數字辦共同協調全省數據,在全省范圍統一應用,全省檢察機關運用該模型推送線索立案198件。模型作為基層刑執業務的“得力助手”被省外44家基層檢察院推廣使用,刑事執行監督在數字引擎推動下,實現了“下海摸魚”到“織網捕魚”的重要轉變。